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内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,主要表现为突出于子宫内的局限性的良性肿物,有长有短,较小的多无症状,较大者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,也可以引起不孕症的发生。#子宫内膜息肉#
子宫内膜息肉可单发或多发,中年后、肥胖、高血压的妇女容易出现:
通常可经盆腔B超检查发现;
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周期第10天之前;
确诊需在宫腔镜下摘除行病理检查。
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,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及内分泌紊乱有关,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。
有学者研究表明,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年龄有关:
35岁以前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3%;
35岁以后至绝经前为23%;
绝经后发病率为31%;
高峰年龄为50岁,70岁以后少见。
临床上70%~90%的子宫内膜息肉有异常子宫出血、不孕。绝大多数的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,少数会恶病,与发生恶变相关的因素包括息肉体积大、年龄大、绝经晚、有临床症状等。
有大约27%的息肉,可以自然消退。通常1cm以下的小息肉容易发生消退,且恶变的机会不大,因此,1cm以下的子宫内膜息肉是可以选择保守观察。
子宫内膜息肉与生育之间的关系目前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。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影响受孕,原因包括:
子宫内膜息肉可以改变宫内的环境,降低内膜的易受性;
子宫内膜息肉可以促进局部雌激素合成,影响内膜的蜕膜化,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着床、种植;
子宫内膜息肉的大小不同可能对受孕影响也不同,有些小于1cm的单发息肉,也可能不影响怀孕。
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包括直接刮宫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。从治疗效果上比较:
直接刮宫即盲刮对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息肉难以根除,易遗漏,清除率低,容易复发。
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手术时间短、出血少等优点,且可以直视宫腔,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,术后妊娠率明显提高。
但是年龄明显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率,年纪越轻,术后受孕率明显提高,且宫腔镜术后妊娠最佳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。因此,有子宫内膜息肉的二孩备孕妈妈,如果息肉体积较小且无症状,通常情况下可采取期待治疗,小于1cm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,25%可以发生自然消退。
当然,子宫内膜息肉也可能是导致不孕的一个原因,在除外其它原因导致不孕的情况下,也需考虑手术切除。但是在不孕妇女中,特别是比较大的息肉和多发息肉,建议进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,以增加自然受孕或者人工辅助受孕的概率。对于复发性自然流产无其他明显原因者,通常应考虑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。